“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進祖國的強盛中,便足以自慰了”
于敏,“兩彈一星”元勛中,唯一沒出過國的專家。他以總成績排名第一,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yè)投身氫彈研究后,為國隱姓埋名整整28年。
2025.1.16,是于敏逝世6周年的日子,一起跟隨這份珍貴檔案,走近于敏的故事。
一、“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幼年時代,他目睹山河破碎,立志要科學報國。“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1946年,他考入北京大學,在北大學習期間,于敏的成績名列前茅。
1949年,他以88.46分的總成績從物理系畢業(yè),排名全系第一。其中三、四年級的近世代數(shù)和矩陣行列式論兩門課程,他更是考出過100分的滿分成績。
畢業(yè)后,于敏繼續(xù)在北大攻讀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于敏離開北大,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開啟了科研生涯。當時,國內沒人懂原子核理論,幾乎全靠自己。于敏還是很快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發(fā)展情況和研究焦點,站在了國際前沿。他與合作者提出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空白。
在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沒有任何留學經歷,因此被親切地稱為“國產土專家一號”。
二、服從分配,轉行!“我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
1961年,時任第二機械工業(yè)部副部長錢三強告訴于敏:所里決定,希望他作為副組長,領導和參加中國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當時,于敏的原子核理論研究,正處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關鍵期,但他仍毫不猶豫地選擇服從分配。
他說:“那時候中美關系非常緊張,美國派軍艦帶著核武器來我們近海示威,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來”。
從那時起,于敏的名字和他的事業(yè),一起成為國家機密。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于敏常半跪在地,埋頭分析堆積如山的計算紙帶。他工作的科研大樓里,一宿一宿燈火通明,大家常常為了琢磨一個問題通宵達。
最終,于敏帶領大家發(fā)現(xiàn)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打破了西方壟斷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在于敏、鄧稼先、王淦昌等眾多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氫彈研究終于撥云見日。
三、“希望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我國僅用時2年8個月,美國用時7年3個月,蘇聯(lián)用時6年3個月,英國用時4年7個月,法國用時8年6個月。
1988年,于敏的身份正式被解密,這時他已62歲。28年的時間里,為了研制氫彈,于敏隱姓埋名,對國家機密守口如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連他的妻子都說,“沒想到老于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長逝,享年93歲。他生前曾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入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現(xiàn)在,一起緬懷于敏,銘記他的名字,感謝他的功勛!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