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工資待遇問題一直都是老師們關心熱點話題。長期以來,老師們的工資層次,都是由職稱等級的高低決定的,在同等條件下,職稱越高,老師的工資水平也就越高,一般來講,在基層一線工作的教師都知道,教齡時間越長,職稱越有可能晉升,也就是說,在基層學校里高級職稱的老師,大致是這兩類,一是學校管理層的老師,他們有天時地利的優(yōu)勢,在很多業(yè)績條件方面,和其他老師比起來,他們的機會更多更方便;二是教齡相對較長的老教師,這些老教師大都是學校的一些資深教師,通過多年的努力工作和業(yè)績積累,早就滿足了晉升高級職稱的條件。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教育新形勢的變化,很多老師認為,傳統(tǒng)的工資分配制度也逐漸顯露出了一些弊端,特別是年輕老師,由于他們參加工作時間較晚,這些年輕老師的職稱普遍較低,即便是他們的工作量和課時量很大,但是,這些都不是影響工資核算的因素,所以,他們的工資水平普遍較低,他們偶爾也會對自己的尷尬工資有所吐槽,而和本校的老教師相比,總是覺得自己的工作量與所得報酬不成正比,而有些老教師在評上高級職稱以后,他們當中有部分老師選擇了躺平的狀態(tài),工作中課時量不多,但是,工資水平要比年輕老師高很多。
就像有些老師說的那樣,教師工資應按教學成績課時量發(fā)放,而不是依據(jù)教齡和職稱,他們認為,根據(jù)教齡和職稱來發(fā)放工資,存在一定的短板,主要問題是,教齡時間長、職稱等級高,由于種種原因,他們有的要么已經脫離了教學一線,要么做一些教學輔助工作,給年輕教師并沒有帶來積極作用,甚至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用教學成績和課時量為主要依據(jù),這主要是客觀因素,成績排名靠前,自己的業(yè)務方面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就應該獲得較高的勞動報酬,課時量多、工作量大,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多做了工作,也理應得到高工資,無論什么情況下,這種分配方法都是可以理解的。
也有另外一些老師認為,即便是按照教學成績和課時量作為發(fā)放工資的標準,也同樣會有不合理或者不平衡的情況,比如,大家都教同樣的學科,不同的學校,甚至不同的班級,生源質量也不一樣,同樣的考試題,縣城學校的學生平均分能達到八十分,而農村學校的平均成績就有可能不及格,同一個學校班級不同,道理也是一樣的,所以,單一靠所謂的教學成績來衡量,也同樣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如果以課時量為依據(jù),在實際工作中,也會出現(xiàn)個別的特殊情況,像體音美之類的科目,無論是教學方法方面還是課程設置方面,與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科目,在工作安排上,都會存在差異。
因此,關于教師的工資發(fā)放標準問題,不管是傳統(tǒng)的職稱因素,還是有些老師建議的教學成績和課時量因素,都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工資的分配方案只是一個指導標準,而在實際工作中,要面對的是很多的不同老師,這里面有年輕教師和老教師的差異,也有生源質量、不同學科等方面差異,作為老師,我們只有按照相關規(guī)范,高質量地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不斷地積累自己的各項成長因子,持續(xù)地豐富自己、提升自己,才能真正地體現(xiàn)出我們的職業(yè)價值,也才能獲得應有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圖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