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后校外培訓機構一片哀鴻
伴隨著“雙減”政策的逐漸落地,各類涉及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可以說是一片哀鴻遍野,關門的關門,裁員的裁員,焦慮的焦慮,突圍的突圍。這不僅讓君想起了在2016年4月23日下午的“2016中國綠公司年會召開中國企業(yè)家俱樂部周年專場”上,馬云反駁新東方CEO俞敏洪的一句話:“未來百年,教育在,新東方未必在”(俞當時預言:未來百年,阿里巴巴、騰訊、小米可能就不在了,但新東方一定在),竟在短短5年時間,雖然新東方等超級培訓機構還在,但境況已今非昔比,對很多校外教培機構來說,幾乎可以說是一語成讖。
毫無因為,對所有校外培訓機構來說,現在都在思考“雙減”政策后的出路問題。
對此問題,日前本君在接受《華商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很多看法,但由于報紙篇幅受限,本君很多看法尤其是對涉及中小學生的全日制培訓機構的一些看法,未能見諸報端,特在此補遺。
文略長,可跳讀。
“雙減”后所有哦培訓機構當守六字真言
本君以為,作為針對中小學生的所有校外培訓機構來說,要想找到新出路,首先必須弄清楚“雙減”政策對各類校外培訓機構影響關鍵因素的六字真言。即:
一是“規(guī)范”。就是說,長期以來,不管是學科類培訓機構還是全日制補習學校,兩者作為民辦教育培訓機構,他們的辦學行為都有很多不夠規(guī)范的地方,多多少少都存在著逐利化、功利化和短視化現象,將義務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丟到一邊,一味的圍繞學生分數和升學考試,無休止的給學生增加正常學習任務之外超量的課業(yè)負擔,以及廣大家長為此付出的沉重家庭教育支出負擔,而且缺乏監(jiān)督,與國家對義務教育發(fā)展定位的公益性和基礎性的內涵,幾乎背道而馳,“雙減”針對此類不正常現象,要求必須按照國家教育方針,進行規(guī)范管理,規(guī)范培訓機構的培訓服務行為。
二是“從嚴”。之所以要對校外培訓機構從嚴要求,其核心問題就在于這些機構以往的培訓行為,都對義務教育發(fā)展特別是對學生發(fā)展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危害,與新時代義務教育著力培養(yǎng)當擔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根本目標背道而馳,如果繼續(xù)放任自流任,必將從根本上動搖義務教育正常的發(fā)展生態(tài)。
因此,必須采取非常嚴厲、嚴格甚至必須是矯枉過正的措施,才能從根本上阻止此類現象繼續(xù)蔓延。從這個角度說,“雙減”政策必然要對各類涉及義務教育的校外培訓機構的培訓行為都從嚴要求,包括從嚴機構審批、從嚴收費審批、從嚴培訓時間、從嚴培訓內容、嚴禁資本化運作、嚴禁聘請外教等。
三是“常態(tài)”。在“從嚴”和”規(guī)范”的前提下,對正規(guī)的校外培訓機構,要求強化常態(tài)運營監(jiān)管,包括對資本涌入、融資及收費、推銷業(yè)務、行業(yè)壟斷、線上培訓、外教人員等,都進行嚴格監(jiān)管,確保校外培訓在政策和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運行,確保功利化、短視化校外培訓行為的反彈,確保義務教育有一個長期、穩(wěn)定、健康、正常、可持續(xù)的良好教育生態(tài),確保國家義務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大方向不受影響。如此,在新常態(tài)下的所有校外培訓機構的任何違規(guī)行為必然是無處藏身。
“雙減”后對不同培訓機構的影響不同
當然,“雙減”政策對不同類型的校外培訓既有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大體說來,由于學科類培訓機構與全日制補習學校是兩類不同形式的培訓機構,因此,具體影響也必然會有很大的不同。
一是對學科類培訓機構來說,由于學生在校學習總是有所差異,部分學生在學科的某些方面總有一些特殊需要補充的地方,因此,國家對校外學科類培訓并非一刀切完全禁止,而是從嚴和規(guī)范要求,只要符合政策規(guī)定的符合非營利性機構、線上學科類培訓按標準重新辦理審批手續(xù)、培訓內容符合規(guī)定、培訓教師資質符合要求、收費要求符合規(guī)定等,仍然可以進行非常規(guī)范的符合“雙減”要求的學科培訓。
當然,這與過去培訓機構所進行的隨心所欲的對學生開展學科類培訓有質的區(qū)別,也就是說,這些培訓機構再也不可能抱有任何僥幸心態(tài)對學生進行培訓了,而是必須依靠過硬的符合規(guī)定的培訓質量贏得家長、學生和社會與政府的認可。
二是對涉及義務教育全日制補習機構來說,本君以為情況則完全不同。因為全日制培訓讓學生脫離了學籍所在學校正常的學習生活,脫離了學校按照課程標準及教育方針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是完全以應試教育為目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非正常教育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完全靠給學生增加超量的學業(yè)負擔來贏得暫時的高分,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必然造成極大的危害,與義務教育的性質大相徑庭。
同時,隨著“雙減”政策落實,學校課后服務及校內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及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入學方式的改革等,都使全日制校外補習機構對學生升學的“補充”功能將不復存在。因此,對這些補習學校來說,面對的只能是關掉大門或尋求其他轉型發(fā)展之路。
三是對專門從事高考補習機構來說,就目前來看,“雙減”政策似乎并沒有明確禁止,因此,這些機構如果不涉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全日制補習,應該說暫時還是會有一定市場需求的。
當然,在對義務教育從嚴和規(guī)范的“雙減”政策大背景之下,對所有全日制補習機構來說,毫無疑問也傳遞出一個非常清晰的信號,那就是都必須按照國家教育政策和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規(guī)律要求,老老實實的實施國家教育法律法規(guī)和教育政策允許下的學生校外培訓或補習需求。
“雙減”后全日制補習機構轉型的難題
基于上述因素及影響,本君以為,全日制校外補習機構的轉型已成必然趨勢,但不同的全日制補習機構的情況也有不同的區(qū)別。
如果是應對高考的全日制補習機構,如前所述,應該說暫時還可以正常運行,但受到的沖擊肯定不可避免,這些補習學校要非常高度關注高考入學政策變化,并且要思考隨著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入深化帶來的后續(xù)影響與振動,提前思考如何實施培訓或機構發(fā)展轉型問題,不能等到再有新政策來臨時措手不及;如果只是涉及義務教育階段必是補習,面對轉型之路,不是轉不轉型的問題,而是必須怎樣刻不容緩的選擇怎樣轉的問題,否則,必是直接面臨關閉大門停止辦學的尷尬。
本君以為,作為全日制補習機構來說,其轉型之路與學科類培訓機構相比,面臨的難題會跟多:
一是似是而非的學校樣態(tài)使轉型選擇困難。
也就是說,一方面全日制補習機構從學校管理構架上來說,似乎都是按照“學校”的模式辦學,其相關管理機構架子相對比較齊全,似乎是按照全日制學校的“四梁八柱”架構來辦補習機構的,但與辦學要素齊全的正規(guī)中小學相比,卻又相形見絀,根本就不像個學校,幾乎可以說是似四而非的學校樣態(tài)。
如此,如果轉型為針對課后服務性質的學科類培訓機構,缺少了諸多靈活性與針對性,大有“船大難掉頭”的困難;如果轉型為其他類型的校外培訓機構,更是會面臨師資的專業(yè)性、硬件條件的特殊性、以及面對個體學生培訓經驗的準確性等,都會是橫在轉型之路上難以逾越的最大障礙。
二是應試應考辦學經驗成為轉型的負擔。
長期以來,全日制補習機構存在的價值就在于為應對升學考試而開辦,補習學生和家長的目的性和要求非常直白,就是通過補習來升入理想的名校。
因此,在這些補習機構任教的老師,不管是在經驗還是思維習慣上,都是以題海大戰(zhàn)、試卷大戰(zhàn)為特征,對新的教育改革對義務教育乃至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諸多要求,都比較生疏或模糊。
如此狀況,難以達到適應新時代教育內涵要求的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教學能力與素養(yǎng)。
三是深化義務教育招生改革堵了轉型之路。
從2020年開始的義務教育公民辦同步招生改革、2021年開始的規(guī)范民辦義務教育辦學行為新政策出臺、大幅提升公辦義務教育質量的舉措及中考招生政策的改革等,都使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面臨的升學壓力大幅減少,再加上高考分類招生趨勢的加速,都使那些專門應對升學考試需要的全日制補習機構的市場需求快速消失。
如此,對很多全日制補習機構來說,必然帶來根本性的沖擊,如果這類補習機構還想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培訓領域有所想法,唯一的出路只要按照國家“規(guī)范”“從嚴”“常態(tài)”要求,從新接受新的挑戰(zhàn),而要越過這道門檻,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四是轉為非學科類培訓同樣面對諸多難題。
如果全日制校外補習機構轉型為非學科類的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類別的校外培訓機構,毫無疑問,其現有的校舍條件、師資類型與數量等,都難以達到國家從嚴審批背景下校外培訓機構的辦學標準。
再加上長期以來缺少課后服務類的非學科特殊專業(yè)化培訓經驗,且根本無法與諸多口碑良好、經驗豐富、成熟度高的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在招生方面形成競爭優(yōu)勢,從而使很多全日制補習機構的轉型之路并非坦補習途。
“雙減”后全日制補習機構突圍之路
本君以為,在此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如果說全日制補習機構還想通過走轉型之路來獲得重生之路的話,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按完全按照“雙減”政策要求,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認真思考:
一是完整準確理解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方向。
面對“雙減”,所有培訓機構都要把自身的發(fā)展置于整個時代教育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中去思考,不能以過去所謂辦學經驗來應對義務國家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特別是面對新時代突出義務教育高質量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根本任務、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及辦人民滿意教育等新要求,一定要把自身辦學的利用訴求與國家與人民對教育目標的期待緊緊結合起來。
只有這樣,不管是選擇什么方向的轉型之路,才不會迷失方向,才能得到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
二是去掉僥幸心理從嚴規(guī)范培訓行為。
也就是說,如果轉型,全日制校外培訓機構必須聚焦“雙減”政策要求,如果繼續(xù)從事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就必須首先將全日制補習機構被審批部門認定為非營利性機構,不搞資本運作,不超標超前培訓,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培訓、不高薪挖搶學校教師、不違規(guī)收費等,使培訓行為經得起任何形式的檢驗與考驗,不把錯誤當經驗,不抱任幸心理,老老實實按照要求開展培訓,為學生終身發(fā)展負責,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幫忙不添亂,為學生個性發(fā)展添磚加瓦。
如果轉型為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就要按照主管部門制定的標準進行培訓,不從事學科類培訓,不開設境外教育課程和聘請外籍教師,不違規(guī)收費。
三是在轉型為家庭教育方面進行嘗試。
本君以為,現在越來越多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已經表明,沒有家庭家長參與對學生的教育行為,很難達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好家長就是好老師,好家庭就是好學校。因此,對家長的進行正確的教育行為指導與幫助,既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也是事關億萬家庭幸福,意義與作用重大。
正因為如此,國家現在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指導、家校合作育人工作,家庭教育已經走上法制化軌道,《家庭教育法》已經出臺。
況且,以前家長之所以趨之若鶩的愿意投資花錢讓孩子參加各種校外培訓,就是為了能讓孩子上名校,為以后能找好工作提供幫助,其目的初衷與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前程,只是由于多數家長對教育孩子都不夠專業(yè),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或者存在好心辦壞事、或者存在干著急沒辦法的現象,只能冤枉錢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訓機構進行課程學習,以尋求一點心理的安慰。
調研發(fā)現,其實家長也很需要在家庭教育方面能得到專業(yè)性的指導,因此,在“雙減”新政不斷深入背景下,加上《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全日制補習機構完全可以在此方面有所作為,在對家庭教育指導方面完全可以拓展更多的針對學生家長進行培訓的項目。
而且,目前社會上在此方面的高水平專業(yè)培訓機構并不多,市場競爭還不是那么激烈,發(fā)力與此,也許可以占據新的教育培訓市場先機。
(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