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數(shù)考生們都曾在小時候聽到大人們說,某家小孩考上了清華或是北大,于是心里常常不服氣,暗中與清華、北大較勁,希望以后也能考上清華北大。
但是,隨著我們年齡漸長,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考上或沒有考上,都不能完全決定你的命運,因為大學只是一塊人生路上的“跳板”,即使考上了,卻在后續(xù)的時光里無所事事,那么你的未來仍會很艱辛。
當然,如果你沒有考上大學,再加上沒有目標、整天渾渾噩噩、不想讀書也不想努力,那么你的未來必然會更加舉步維艱。
正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有目標固然重要,但找到適合你自己的目標,這更重要。
一年前,廣東一位16歲的女學生面對采訪公開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懶得花時間和精力去考清華北大,浪費自己的時間,這樣不值得。
那么,在高考的時候,這位口出豪言的女學生最后考了多少分呢?
這位女學生名叫冼奇琪,在高考前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不愿意和千百萬的考生競爭清華北大,而且如果考試沒有發(fā)揮好,就得再次復(fù)讀,于是,雖然她和大多數(shù)學生一樣,有著考清華北大的夢想,可這個想法還是擱置在了一邊。
其實,早在高二的時候,冼奇琪就已經(jīng)參與了高考,這一次參加高考,她考出了663分的成績,被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提前批錄取。
如今,她充實且快樂,選擇了自己所喜歡的專業(yè),做著喜歡的事,同時也為這個社會貢獻出了屬于自己的價值。
所以,一開始冼奇琪的決定是正確的,她的確沒有必要去考清華北大,因為她一開始就給自己設(shè)定了一個清楚的定位。
例如,上海地區(qū)的清華北大的錄取分數(shù)線在530分左右,然而,上海因為計分數(shù)值不同,它的高考總分數(shù)和其他地區(qū)并不相同.
在大部分地區(qū),高考總分在750分,而上海的高考總分為600分,相當于高考六門科目加起來只扣除了70分,基本每門科目只扣除了10分左右,顯然這是一個很難實現(xiàn)的目標。
此外,在其他大部分的地區(qū)基本需要650分以上,才有機會被錄取,想要被這兩所我國頂級高校錄取,不僅僅需要來自家庭的支持,更需要自己的努力和實力遠超于其他學生,而且,還必須克服困難每天的大量的復(fù)習和做題,這是需要嘔心瀝血的。
如果家境不好,就很難接受到更有針對性的教育,除非天賦超群,并且遇到一個善于點撥的教師,才有逆襲的可能。
盡管這樣,清華北大對于尋常人來說,仍是可望而不可及,因為每年的錄取名額只有那么多,所以就算有幸上了分數(shù)線,仍要面臨被淘汰的風險,在高三的全天候的壓迫之下,如果被淘汰,很容易心理崩潰,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再承受第二次高壓的心理素質(zhì),而且競爭人數(shù)實在過多。
這樣導(dǎo)致了清華、北大的分數(shù)線之高,實在是讓人望而卻步,想要達到這個分數(shù),是需要牢牢掌握各門科目的知識點,而且基礎(chǔ)牢固,題型練習量足夠,總之,需要將各個知識點,融會貫通,精確理解。
這樣,在高強度且有計劃地學習和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指導(dǎo)之后,才有沖擊名校的可能,不過,高考注定是一場激烈的戰(zhàn)爭,不僅是和其他學子競爭,更是與自己人性中的懶惰之間的抗爭。
如果自己不努力,任何人也無計可施,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習效果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當然,如果目標不適合我們,那么所有的努力可能都會白費,大教育家孔子也主張因材施教。
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有著不同的天賦,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要走同樣的道路,適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例如: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小時候曾對小提琴到了癡迷的地步,每天都特別認真地學習小提琴,可惜不管怎么努力,他拉小提琴的水平連及格線都過不了,于是老師點撥他,讓他找到了自己感興趣并且有天賦的領(lǐng)域——物理學。
由此可見,如果愛因斯坦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這個世界上就會多出一個拉小提琴的蠢材,而少了一個物理界的天才。